|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a0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s7877948@... 9 years, 11 months ago

雪梨

 

應華105 李舒蓉

應華105 陳玟萍

應華105 楊玉嬿(執筆)

應華105 鄭采菁

應華105 林郁綺

國文102 葉姵妤

應華105 李彥蓉

 

 

   澳洲為世界面積第六大的國家,1768年被英國庫克船長「發現」,之後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Lone Pine是世界上第一個無尾熊保護區,區內還有其他保育動物。原本澳洲有許多尤加利樹,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以不如以前多,因此澳洲有了復育尤加利樹的組織,致力於種植尤加利樹。

 

   澳洲的州議會建築完成於1856年,是當時英國殖民的最高政府。州議會建築是非常宏偉的古典建築,澳洲第一部憲法在此完成。聖瑪利亞大教堂為一哥德式建築,於1833年建成,為雪梨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雪梨為澳洲最早開發的海港都市,之後成為移民新天地。雪梨有著地理優勢,最早被發現。1901年澳洲實施白澳政策,期間許多華人相繼離開,直至1972年政策解除,時值越戰,因此許多越南華僑移民至澳洲。

 

   Paddy’s Market也就是雪梨的中國城,是個大型雜貨菜市場。德信街可以說是南半球最大的華埠,是著名的華人中心。

 

 


 

雪梨

 

應華104 許閎傑(執筆者)、郭鋐濬、林敬智

應華105 林安俐、石兆明、范莛敔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曾是澳洲最有名的國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付華僑,之後也擴及到印度人、日本人等。許多澳洲人提到這件事,都會表示遺憾的說:『不要再提"白澳政策"這句話,這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名詞了。』
        白澳政策於官方叫作「限制性移居策略」,他們基於種族優越性理論,排斥非歐洲的居民。此項政策肇因於,十九世紀中葉時,澳洲發現了金礦,華人及印尼人大量湧入澳洲,取代了當地開採金礦的澳洲勞工,澳洲聯邦逐漸歧視「有色人種」,於是制定了白澳政策,限制有色人種移入。其目標主張「社會同化」,創造人種上的同質性社會,他們甚至其是原住民,期望原住民消失,否決他們的公民權。

 

白澳政策相關年表:


        1788 - 招募華工的背景

菲律浦船長率領第一艦隊在雪梨灣登陸時,澳洲只是罪犯充軍的地方,既沒有人打算獨占,也沒有誰料想得到有日它會被建立為一個國家。既然計劃中要把這塊土地變成英國的倉庫,首要任務便是招募勞工來墾荒,而研究的結果,都認為中國人最合理想。

        1829 - 政治人物的贊同

E.G.Wakefield,在他有名的"Letter from Sydney"中討論到勞工問題,提及印度人和太平洋島民,有關中國人的部份他這麼說:『在亞洲人中,中國人最勤勞而且能幹,他們願意向外移殖,相信可以在一世紀內,把這片荒地化為綠洲。』。

        1850年代 - 中國人的好運氣

數以百計的中國人應募到了澳洲,成為所謂的契約工(Contract Labour),訂的是五年的合約,期滿後可以聽其自願留在澳洲,這可說是中國人在澳洲最受歡迎的時期。中國人和歐洲人最初發生衝突,是在黃金礦場上。從一八五四年開始到候來愈鬧愈烈,那時候的情勢是這樣釀成的:

礦場上的黃金漸漸被掘盡,歐洲人跋涉萬里到澳洲的目的是掏金,不但所得的不如理想,有時候連所付的代價也白白花費了。中國人有耐性,肯吃苦,易滿足,遇事契而不捨,歐洲人決定拋棄的"廢墟",到了中國人的手中,卻成為藏金量豐富的礦脈。當時澳洲流行的一句俗話--"中國人的好運氣" (Chinaman's Luck),到現在還時常有人提起。跟著"好運氣"來的是歐洲人的嫉妒和隱憂,認為中國人將要搶盡他們的機會,同時會使他們的生活水準降低。

當時到澳洲的中國人,大多是應徵而去的勞工,教育程度和知識水準自然較低,幾乎沒有人會說英語,因此語言的隔閡,嚴重影響了雙方面的諒解和合作。東西方社會風俗的不同,部份中國人衛生習慣較差,檔至凡是中國人聚集的地方, 都被認為齷齪的地區。而且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國人的形象脫離不了鴉片煙和賭博,他們認為那是中國人的習性。
        1857 - 首次大衝突

Buckland River,終於發生了大衝突,中國人死傷很多,物質的損失也不輕。       1861 - 立法限制華人入境

新南威爾斯州Young附近的Lambing Flat,又有一次排華的暴動,歐洲礦工開會,決定把中國人趕走。接著,州議會通過條例,限制華人入境。.

        1861~1880 - 澳洲勞工運動

中國人和澳洲人的感情愈加惡化,澳洲人的排華心情,逐漸變為白澳的論調,這時正逢澳洲的勞工運動勃興,勞資鬥爭日趨激烈。

        1878 - 中國人漁翁得利

海員罷工,資方雇用中國人為海員,這一來激起勞工的憤懣,中國人被視為資本家的工具,而成了勞工運動的叛徒。於是"中國人問題",更成為澳洲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1888 - 排華高峰

澳洲排華情緒進入最高潮,華僑處境苦不堪言。那時又值澳洲經濟不景氣,人民情緒低落,加上強烈的民族意識,排華已不限於勞工階級了。當時美國舊金山也醞釀著排斥華人。


        間接助長反對殖民母國的風潮
清廷便採取行動,派員出國調查。駐英公使劉瑞芬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以1860年中英條約為根據,要求英國尊重約文,制止這種情勢繼續發展。

這一場抗議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英國人對清廷敷衍一番,澳洲方面卻很不愉快,帕克斯憤怒的說:中國公使要英國注意澳洲行動,實在愚不可及,他簡直把澳洲人當作一群小學生,可以隨時受英國首相的責罵。

一連串的限制法令變本加厲的實行,全國一心,不遺餘力。由於"中國人問題"各殖民地聯合起來,不但排斥了中國人,並且全力對付英國政府。『白澳政策』既然形成,也促使澳洲早日實現了聯邦政府。

Percy Campbell在他的"Asiatic Immigration into Australia"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無疑地,在1867年以前,如果想創立聯邦政府,必定不容易成功,因為缺乏共同意志所產生的力量作動力。在一八七六年到一八八八年間,中國人大批湧入,澳洲社會面臨被破壞的危機,使得各殖民地覺醒起來,認為需要一個完整的政治體制來維護自己。』

        1980

時這項包袱政策,終於廢除,澳洲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多元文化世代。

 


 

雪梨

  

地理102 498231275 康珮甄(執筆者)

應華103 499850224 夏若瑜

教育104 40000226E 周妮嵐

應華103 499850286 陳怡伶 

  

  

K.A.G,無尾熊保育組織,成立於1978,定期種植樹苗{因都市發展而漸漸減少),企圖回復由加利樹林,並醫治在城市附近受傷的無尾熊。

威脅無尾熊生存的原因:由加利樹減少、人類進駐其生存環境(車、狗等傷害無尾熊)

 

雪梨,澳洲第一大都會城,海港都市200年前英船到了之後才成立(1816),擁有約兩百年歷史(當時還是英殖民地),古蹟隨處可見。

當時,歌德風流行,小木屋多,陸續在1803年建造。

馬奎爾街,歌劇院到海德公園,該街上有許多歷史性房(洲際會議館、雪梨(蘭姆)醫院(紀念讓蘭姆酒進口的人)1857年的錢幣鑄造廠(現開放參觀)、瑪利亞大教堂(澳洲最美麗的建築之一,1962年開始且由澳洲砂石建成,歷時20多年才完成、左右對秤。)毫克洛斯烏,歌德風格小木屋,豪華家具

離雪梨是200公里處,雪梨舊城,反映18th~19th(200年前)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習慣剪影。喬治街,雪梨最老的一條街,講話、行為、服飾力求與200年前古雪梨一樣,多扮演愛爾蘭人、諾魯人逃犯,演著1788年代的故事,當時犯人多,因為英國已經裝不下送來此,但逃犯同時也很多。

維多利亞、威爾頓多為掏金客

 

黃金海岸守護神

黃金海岸,位於澳洲東部布里斯班,約有42公里長,有許多摩天大樓、豪華別墅,吸引人來度假。

各式餐廳、購物、衝浪天堂(一整年浪很高,是衝浪者的天堂)

緬因海灘(衝浪天堂的北邊),可進行許多水上活動。

(北邊)緬甸海灘,水上活動好地方、海鮮店(澳洲軍人) 不夜城 賭場

同時有都市跟自然的體驗

 

庫勒比

度假區,高爾夫球、高空跳,農場 了解早期生活-騎馬、剔羊毛、擠牛乳

 

澳洲漁產豐富

尤其大堡礁

棕梠灘 釣魚,漁夫在自家門前淺灘處灑網捕鱒魚,隔100公尺處灑網在慢慢拖上岸

 

雪梨港之旅  巴溫蒂號 木船

薩秋拉吉 遊艇帶遊客去遊覽

船上水手古裝、一系列表演娛樂遊客、古代運犯人運蔗糖等

可以覽雪梨的景、看郵輪、大海、街頭藝術家

 

雪梨

華人新的移民聚點雖然size算小,以華人社區的角度來看已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雖然澳洲(70~80)的人口不及美國(300~400多萬)人口多]

澳洲此地跟台灣人口數差不多(比台灣稍少),國土面積卻相當大。

澳洲現每年開放各地人口合法移民(只要不超過總人口百分之一都對人口增長有利),有別於過去的白澳政策(有礙於人口增長)

白澳政策的手段不明顯,而是利用語言能力等去篩選,對特定人種加以限制;1972年廢除。限制移民之前和之後有中斷性的落差,19th末對華人加以限制。有華人來到澳洲來到墨爾本掏金(掏金熱)時是第一批大批移民

 

年輕的國家,正式建國1900年,開發約200年,澳洲被稱為新(南方)大陸,最早由庫克船長(英人)1776年發現(歷史開始得算最晚,美國已獨立戰爭、法國已大革命)

澳洲面臨:

認同問題,主要還是由英國支配,WW2澳紐軍團原本要支援英國,但一到新加坡還沒打仗全部都被抓去俘虜營(POW-prisoner of war),因為英國投降,英國太遙遠,畢竟由地緣關係來看的話是處於亞太地區,開始著重亞洲經營

 

澳洲得天獨厚的條件:海灣(都是用橋連結)、語言人才(因是移民構成的國家)

雪梨第一個開港的地方,古老的唐人街

雪梨市海灣,一個一個區用橋連起來且海灣都市,所以有很好的海灘(Bondi Beach ,gold coast)

雪梨橋,重要節慶都會在此放煙火,國際換日線過來幾乎都小島,第一個迎接新的一年的大都市

 

澳洲華人特色,開放移民的時候剛好是越戰結束後,所以開放後第一批大量移民是從越南來,之後每次亞洲地區有動亂就會有大批人移入

台灣人愛移入布里斯班(進熱帶較熱),很多移民澳洲多來自南部商人

1997香港回歸中國時,大批人移民到澳洲雪梨

東南亞多移入墨爾本

在美國,唐人街多位於髒亂落後的地方;澳洲的唐人街卻設置成觀光地。

德信街-唐人街

  

   

  

雪梨筆記

499850042 謝筑羽 (執筆者)

499850157 李艾庭

499850250 張嘉雋

499850406 鍾國豪 (執筆者)

499850664 吳淑禎

499850676 龔加桃

499020257 林佳誼

40085045I  梁凱韻

 

雪梨為澳洲的第一大都會,位於澳洲的東南岸,是一個海港都市,也是世界級都會,人口數約4,575,532(2011)

 

【歷史&地理】

1768年英國海軍詹姆斯.庫克首先發現了澳洲,並在雪梨的植物灣登陸。1770,英國宣佈擁有澳洲主權,由此開始展開澳洲的開發,所以雪梨為澳洲最早被開發之地,亦是提到南半球時不得不提的大都市,再加上身為國際換日線後的第一大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以人類歷史來說,澳洲的發現是很晚的(1776年原本為新大陸殖民地的美國發表獨立宣言)

 

【雪梨人民】

雪梨的族群認同一直是個不小的問題,因為在歷史上,在澳洲被發現之後,由於英國的監獄人滿為患,部分犯人就被發配邊疆,也就是送到雪梨來。近年來澳洲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雪梨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中國印度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歐洲國家成為澳洲單年度最大移民的來源國

 

【移民政策】

  1. 白澳政策
  2. 開放移民之後:當時剛好是越戰結束的時候,所以當時有許多越南華人移民進來,此後當東南亞華人有戰亂時,就有大批東南亞華人移民進來
  3. 目前:開放的合法人口移民,每年數量不得不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一。(才不會對原本的社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與衝擊)

  

【華人移民】

白澳政策之前就有華人到澳洲定居了,也就是掏金熱的時候 (有新金山之稱的墨爾本聚集了大量的中國礦工,至1857年,全澳洲約有四萬名華人礦工)


以華人的角度來說,澳洲是新興的移民地點,但是以華人的社區來講,已經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了,雖然比起美國的華人人口(三、四百萬),澳洲還不多,約七八十萬

 

台灣人喜歡移民到布里斯班,因為氣溫較像台灣,時間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香港人約1980年代移民過去,因為1984中英談判確定香港最後會回歸中國政府,對於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政府的事情沒有安全感,故移民到雪梨

東南亞華人則是比較喜歡墨爾本或西澳 (地理位置較近)

 

【藝術人文】

  1. 雪梨著名地標:歌劇院(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澳洲建築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坎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
  2. 從歌劇院到馬奎爾街的路上有許多古蹟建築,如醫院、錢幣鑄造廠、瑪麗亞大教堂等等,很多哥德式建築
  3. 澳洲最早的唐人街在墨爾本,而美國與澳洲的唐人街非常不一樣,美國唐人街大多在都市較為髒亂的地方,而澳洲唐人街被做成觀光的地方,故十分乾淨整齊 ex) Paddy’s market、唐人街牌樓-德信街(德通履信)
  4. 黃金海岸Bondi Beach約有42公里,除了有「衝浪天堂」之稱的海灘外,也有各式商店街、餐廳等,形成了度假勝地
  5. 墨爾本大學、澳洲國立大學以及雪梨大學是澳洲最為頂尖的三所大學,亦是全球最為頂級的大學之一。
  6. 澳洲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澳洲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著名演員包括羅素·高爾、妮可·基嫚、凱特·布蘭切特、休·傑克曼等。

 

應華102 黃可雯

應華103 蔡愛琳(執筆者)

應華103 程淯鐸

應華103 魏曼如(執筆者)

教育104 張簡如慧

 

澳洲 - 雪梨筆記 

     澳洲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烏魯汝,澳洲和美國是並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澳洲也有特別的人文景觀,有一個村莊重建了當年移民時代的生活情景,讓旅客不只可以觀賞當年的情景,還可以參與村莊的活動。澳洲華人集中居住在布理斯班,當地有許多無尾熊,除了無尾熊外有也許多澳洲特有的生物。

     雪梨是澳洲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澳洲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大都市。2000年雪梨奧運會使雪梨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2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荒原。經過兩個世紀的艱辛開拓與經營,它已成為澳洲最繁華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有“南半球紐約”之稱。如今的雪梨是澳洲第一大城市,也是商業、貿易、金融、旅遊和文化中心。

     雪梨擁有本地的音樂與劇場團體,包括雪梨交響樂團、雪梨戲劇團及雪梨舞蹈團。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包括新南威爾士州藝術館舉辦的比賽──阿切博爾德獎(Archibald Prize),以及在1月舉辦的音樂、劇場與視覺藝術慶典──雪梨節。市區內也有許多自然空間。位在市中心的有中國友誼花園、海德公園與皇家植物園。大雪梨區還有數個國家公園,其中包括全球第二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皇家國家公園(第一位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占地132平方公里。

     雪梨是澳洲華僑和華人聚居最多的地區。唐人街上,中國式的茶館酒樓比比皆是,普通話、廣東話、海南話,處處可聞。離唐人街不及半公里的中國式花園誼園,是紀念澳洲200周年大慶的工程之一。它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其餘則為山水和綠化園地。園內有景區40餘處,誼園是友誼之園,它是中澳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於19881月正式開放。建於10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皇后大廈,是一座拜占庭式的豪華建築,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購物中心之一。市內英國維多利亞式、歐洲文藝復興式的百年大廈與平地拔起的摩天大樓,交相輝映,使市容富有歷史與時代氣息。來到雪梨,千萬不能錯過澳洲引人入勝的賭場,雪梨唯一一個賭場就位於達令港的Star City,最大特色是賭本不拘,即使只有澳幣10分也可以在吃角子老虎機試試手氣喔。

     澳洲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位於雪梨市海德公園附近College街,是世界公認的十家最頂級的展館之一,也是澳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建於1827年,是全澳洲第一家博物館,博物館原名為殖民地開拓者博物館1929年改稱現名。藏品極為豐富,很多藏品是獨一無二的。

     在澳洲雪梨的傑克遜海港,有一座號稱世界第一單孔拱橋的宏偉大橋,這就是著名的雪梨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 Australia)。雪梨海港大橋是早期雪梨的代表建築,它像一道橫貫海灣的長虹,巍峨俊秀,氣勢磅礴,與舉世聞名的雪梨歌劇院隔海相望,成為雪梨的象徵。雪梨大橋有許多重要的意義,她是連接港口南北兩岸的重要橋樑、是雪梨歌劇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在距離水面147米的高處遙望雪梨歌劇院,這個角度絕對獨一無二,也是攝取港口全景的絕佳地點。

     雪梨歌劇院位於澳洲雪梨,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雪梨市的標誌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6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雪梨歌劇院坐落在雪梨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雪梨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中央海岸(Central Coast),是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的一個統計分區,位於雪梨以北及紐卡素以南之間的海岸。現時中海岸所轄之兩個社區合計有人口304,600,是紐省以人口計的第三大城市、全國計人口第九大,當中主要是亞洲移民。

 

 

 

 


 

應華103 何慧

應華103 李安琪

教育104 林珧

應華104 賴彥

應華105 胡宜蘋

應華105 林舒敏(執筆)

 

雪梨

  

     雪梨,是台灣從英語名為“Sydney”翻譯而成的,而在其他地區多稱之為”悉尼”。雪梨位於澳洲的東南岸,是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也是澳洲的第一大城,是全澳洲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在1776年,英國的庫克(虎克)船長發現澳洲這新大陸,在澳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一之後,英國常常放逐犯人到澳洲,這個歷史是澳洲人不願深談的問題。雪梨在澳洲建國不久後也成為了澳洲第一大都會,雖然人口人數少於台灣,但卻是澳洲最稠密且最旺盛的城市。它廣泛接受新移民,19世紀初,華人因掏金熱而來到人稱"新金山"的墨爾本,後來澳洲建立白澳政策,限制移民,導致華人的移入量銳減,直到1972年,廢止白澳政策後,華人的移入量才漸漸增加當時台灣移民至澳洲的現象也是於1980-1990年代逐漸大幅增加,大部分都移居到布里斯班。對澳洲人來說,國內的"亞裔人士"一詞使他們聯想到的是東南亞的華人,因為東南亞的華人常因國內有動亂就遷居澳洲,例如越南華人就是第一批移入澳洲的華人。在雪梨有一條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即德信街,雖然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但因當地政府的良好規劃,使唐人街在當地是居住環境較好的地方,類似一個觀光景點。除了德信街,澳洲另一個著名的唐人街為墨爾本唐人街。墨爾本唐人街是最早的唐人街,是在1851年淘金潮期間建立起的,如今已有不少具有唐人特色名字的店鋪等。

 

      說到台灣人大多移民至布里斯班,在這如今也是個具有特色的旅遊勝地。布里斯班是澳洲第三大城市,僅次於雪梨和墨爾本。這裡最著名的是龍柏無尾熊保護區,其設於1927年,是澳洲第一個無尾熊保護區,在這可讓遊客去抱著它合照。在這裡,除了無尾熊外,還有八十多種澳洲原生動物,其中包含澳洲的特有動物,即袋鼠。另外在雪梨也有著著名的大教堂,聖馬力教堂是全澳洲第二大的教堂,是在1865年建的,有著哥德式建築風,花了60年的時間,才於1928年完工。

 


 

應華103 黃昕婷(執筆者)
應華103 劉美鳳
應華104 邱宜
應華104 黃瀞儀
應華104 歐陽太詠
公領系交換生 王林萍

澳洲
澳洲在歷史上是個新興移民地,在1776年英國的庫克船長發現澳洲後,才逐漸有移民進入澳洲。當時澳洲是英國的殖民地,由於英國本土監獄數量不足,便將部分囚犯流放至澳洲,所以島上除了當地原住民外,囚犯為最大宗,直至1851年發現金礦後自由移民才開始大幅度增長。

雪梨
雪梨是澳洲第一大城,同時也是個海港都市,在喬治街附近一帶的大樓與教堂共同營造著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雪梨舊城區的樣貌,佇立著許多哥德式建築。

布里斯本
布里斯本是澳洲第三大城,僅次雪梨和墨爾本,其南邊的黃金海灘是衝浪者的天堂,有著豐富的水上活動。

白澳政策
在1850年代有許多華人至澳洲淘金,引發了當地英裔澳人的恐慌,他們認為大量的中國移民拉低了澳洲的工資水平,開始出現多起排華暴亂。當時以白人為主的自治政府亦保有排華的態度,便陸續制定一系列限制中國人移民的種族主義政策,除了限制亞洲移民之外,也排斥非白裔種族移民的湧入,為保持種族的「純淨」,白澳政策於1901年正式實行,只許白人移民流入,直到1972年才廢除。


應華系

105莊奇融

102胡浩傑

104馬睿琳  韋愛琳   張庭維  林品懿

103郭馥靈

 

 

 

澳洲雪梨 

  

無尾熊公園 

無尾熊是澳洲原產並特有的動物,境內有許多無尾熊保育區。原本在都市化之前主要的居民是野生無尾熊,他們的主食是由加利樹,然而因為人口成長,產業與城市擴展快速,無尾熊的棲地被侵占,食物減少,因此數量銳減。

現在環保意識抬頭,也有負責保育無尾熊的團體(例:KAG),他們負責栽種尤加利樹與替城市周遭的無尾熊治病療傷。

澳洲的無尾熊公園除了無尾熊還有其他動物,例:袋熊、袋鼠、鴯鶓……等。

 

雪梨 

雪梨是澳洲第一大城,其歷史始於英國殖民(200年前),當地的古蹟多是當時留下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大本營是馬奎爾街一路延伸至海德公園。

街上具代表性的建築有:1876留下的州議會、圖書館、雪梨醫院、蘭姆醫院(紀念第一位進口蘭姆酒者)、錢幣鑄造廠(當時多為英製錢幣)、以及瑪莉亞大教堂,1966年建造,歷經20多年完成,為哥德式建築。

還有一些殖民官員者當時居住的氣派大房子:除了亞歷山大馬可的住家,還有毫克洛斯屋。

 

舊城雪梨 

舊城雪梨是一個模仿18世紀末-19世紀初雪梨居民生活的觀光景點,包括口音和生活型態都採取復古模式,不使用水電,還有劇團飾演歷史人物,假裝旅客是逃犯的活動,把旅客帶上馬車,沿路欣賞風景。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太平洋沿岸城市,人口52.7萬(2007年),北與府城布里斯本相鄰,南與新南威爾斯州堤維德岬(Tweed Heads)接壤。座落於本市的邦德大學為昆士蘭州唯一的私立大學;且有一設於黃金海岸的分校為公立格里菲斯大學之最大校區。

對於澳洲國內外的人而言,黃金海岸永遠充滿了想像,不僅新移民和觀光客喜愛她的濱海風光和山林景觀,甚至富有的退休者、投資客和商界人士也認為黃金海岸奔放的色彩十足迷人。本市如今是澳洲第六大城和國際著名的觀光都市;文化創意產業、漁業、都市規劃、資訊建設、賽車、水上運動和生物科技方面在全球引領風騷,其市中心的Q1大廈(Q1 Building)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純住宅大廈(2008年),高達322.5公尺(1,058英尺)。

黃金海岸的海灘長42公里,其中緬因海灘非常盛行衝浪等水上活動,也有許多海鮮餐廳可以買足饕客的口腹之慾,此地的夜生活也非常豐富,賭場、酒吧、商家的霓虹燈閃爍在夜色中,熙來攘往的人群依舊不減。

 

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縱貫於澳洲東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寬處161公里。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佈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遊船在此間通過,船下聯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特別是在降靈群島(Whitsunday Islands)及凱恩斯地區。觀光業是這裡重要的經濟活動,每年約有十億美金的產值。

大堡礁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大部份區域都在大堡礁海洋公園的保護之下,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曾被CNN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雪梨港口 

乘船遊雪梨港是當地其中一個熱門的旅遊項目,遊船從 Circular Quay 碼頭出發,往東駛往 Bondi Beach 一帶,途經最昂貴的豪宅地區,當中不少設有私人碼頭,有些甚至有私人小纜車接駁往自己的豪宅。如此美景和氣派,近年吸引不少國際名人購買,更令這區的樓價水漲船高。看罷豪宅,遊船駛進一個海灣,還會駛過一條像英國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般會開合的橋。這段航程的海鷗特別多,牠們愛跟遊船並排而飛,因為一些遊客和船員會拋出麵包餵牠們。

 

澳洲華人移民史 

 

簡介 

澳大利亞華人,特指具有華人血統的澳大利亞公民。

澳大利亞華人包括來自於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澳門等世界各地的華人第一代移民群體以及他們的後代。目前華人華裔族群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約佔據總人口比例的2.9%。大多數澳大利亞華人居住在東海岸的國際大都市雪梨和墨爾本。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代,有東方紳士之稱的廣州人麥世英被認為是第一個到達雪梨定居的華人。

而後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分別發現大量金礦,尤其是維多利亞州,掀起一股巨大的淘金熱潮,有「新金山」之稱的墨爾本引來大批中國礦工。截止到1857年,全澳有大約四萬名華人礦工。而伴隨著他們的後裔以及家屬的移民,澳大利亞境內的華人人數在二十世紀之前節節攀升。

 

白澳政策 

剛建立起的以白人為主的自治政府持排華態度,陸續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國人移民的法案。到1888年,所有澳大利亞殖民地不再接受中國移民。第一任總理埃德蒙·巴頓宣稱「人類平等的原則只適用於英國人之間,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則不遵循這條原則。」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1901年澳大利亞政府開始的白澳政策,這項政策被政府性為舉國政策,包括華裔在內的多個亞裔有色人種的少數族裔開始被官方以及政府排斥,使在澳華人在官方廢除白澳政策以前人數銳減,亦造成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的一個長時間的空白期。 1901年時的澳大利亞人口只有三百七十萬人,與東亞諸國相差甚遠,所以在北美以及澳大利亞有部份人士「擔心」中國移民的湧入會「吞沒」歐裔澳人。聯邦政府擔心越來越難以控制的亞洲移民潮流會大幅度降低白人的薪資水準,因此新的聯邦政府所進行的第一項立法舉措,就是通過了這項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在此之前在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已經存在類似的法律。 白澳政策的真正有效廢除通常被認為在1973年,當惠特蘭的工黨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強化種族觀點的修正案後。這些修正案確保了所有移民無論出生都有權在居住三年之後獲取公民權,並認可所有關於移民與種族的國際協定。1975年的種族歧視法案則使得官方制定的帶有種族色彩的規則為非法。

1970年代,在愛德華·高夫·惠特蘭和馬爾科姆·弗雷澤離兩屆政府對移民法的不斷修正下才最終將按出生國家選擇移民的政策完全廢除。

 

現代 

1970年代開始;澳大利亞政府廢除白澳政策後,華人的地位在澳大利亞社會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其中不止體現在華人擁有傳統優勢的商業領域和學術領域,在政治領域亦是如此。而澳大利亞社會中的其他族裔亦在近四十年里對華人的貢獻具有充分的認同,華人的知識份子在醫學,經濟學,物理學等尖端學科中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00年代開始後,以黃英賢和蘇震西為代表的華人政客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黃英賢曾任澳大利亞參議院的參議員,工黨領袖吉拉德內閣的財政部長,她是澳大利亞政治史中第一位亞裔女性參議員以及第一位亞裔財政部長。蘇震西為墨爾本市的第一位華裔市長,在任期間施政卓越獲得墨城市民的廣泛認可,並被評選為世界最佳市長。

 

唐人街 

19世紀,原華埠位於雪梨岩石區(The Rocks),後移至達令港市場街附近。


 

直至1920年代,方遷至今址。其環繞兩旁充滿著中式餐館之德信街(Dixon Street)而建,並在兩端各立有一牌坊。東側有兩條路較為知名,一條名為莎瑟街(Sussex Street),其與德信街平行而起,並且有很多商店,另一條則為佐治街(George Street),其為雪梨主要的大道之一。在東端盡頭,即喬治街與禧街)交界,竪立著一座由死去樹幹製成的雕塑,名為Golden Water Mouth(查無譯名,意為黃金水口),華人相信會為社區帶來幸運。除了上述數街外,華埠亦包括了發多利街(Factory Street)、高賓街(Goulburn Street)、小禧街(Little Hay Street)、金貝里(Kimber Lane)與湯馬士街(Thomas Street)。

在華埠南端近禧街處,往時是商品市場,現在已被改建成一個大型購物建築群,名為Market City(查無譯名,意為市場之城),其包括了一座新式購物商場、影城、大型高層住宅建築和一個名為派迪市場(Paddy's Market)的商品城及跳蚤市場(於週四至周日才開放),以及無數餐廳與精品店。

與其他國家之華埠不同之處在於,由於華埠附近酒吧林立,附近街道都有閉路電視24小時監察,以防止有人醉酒鬧事;另外雪梨華埠鄰近雪梨之中心商務區,所以當地之罪案率及衛生情況皆較其他地方之華埠為良好。另外,雪梨有著眾多摩天大樓,當地之政府部門為了顧全城市形象,於是對華埠之建築高度作出限制。

而在過去二十年裡,於雪梨市郊出現了許多衛星華埠,諸如艾士菲、車士活、好市圍與伊士活(Eastwood)等。但雪梨華埠仍然是澳大利亞華僑社區的焦點所在。

 


 

應華104 蔡亭瑋(執筆者)

應華104 王柔穎

應華104 李怡慧

應華105 李彥蓉

 

【雪梨】

1.雪梨位於澳洲東南岸,為澳洲第一大城,澳洲人口多居住於此。雪梨英文為sydney,台灣翻譯為「雪梨」,其他地方多稱此為「悉尼」。

2.1776年,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新大陸,澳洲在英國殖民期間,多被英國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

3.1850年代華人由於淘金熱紛紛來到澳洲,引發當地人恐慌,因此1901年制定「白澳政策」,限制華人移民,只許白人移民進入,1972年白澳政策廢除,華人移民數量才再次增加。

4.澳洲東北海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漁產相當豐富。

5.雪梨舊城反應兩百年前雪梨居民的生活情況。

6.位於澳洲東部布里斯班的黃金海岸,是著名的渡假勝地,有「衝浪天堂」之稱

附近還有餐廳、購物商場、賭場等,可謂都市與自然娛樂的結合。

7.澳洲最早的唐人街-德信街在墨爾本。

8.雪梨歌劇院是世界著名的藝術中心,也是澳洲雪梨的重要地標。

9.著名的聖馬力教堂是哥德式建築。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